2008年1月6日 星期日

曾子的文章

大孝篇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謂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以道。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身者,親之遺體也。行親之遺體,敢不敬乎?故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乎身,敢不敬乎?故烹熟鮮香,嘗而進之,非孝也,養也。君子之所謂孝者,國人皆稱願焉,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養。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久為難;久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歿,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也。夫仁者,仁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禮者,體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彊者,彊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夫孝,置之而塞於天地,衡之而衡於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孝有三﹕大孝不匱,中孝用勞,小孝用力。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父母既歿,以哀祀之;加之如此,謂禮終矣。」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傷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問曰﹕「夫子傷足瘳矣,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吾聞之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憂色。」故君子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舉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於己。然后不辱其身,不憂其親,則可謂孝矣。草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翻譯:曾子說:孝有三種等級,大孝是使父母受人尊敬,其次為使父母與自己不受辱於人,最後是能盡心奉養父母。
  公明儀請教曾子:老師您可以稱為孝嗎?曾子回答說:這是甚麼話?這是甚麼話呢?君子心中所謂的孝,是指以父母的心意為先,為他們準備好一切所需,完成父母的心願,並且讓父母明白正道之道。我只是能做到盡心奉養父母,怎麼能夠稱為孝呢?
  曾子又說:我們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是在行動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難道敢不慎重嗎?  起居處事不莊重,不是孝;對君主不忠心,不是孝;  做官不恭肅,不是孝;對朋友沒有信義,不是孝;在沙場戰鬥不勇猛前行,也不是孝。這五種事做不到的話,災殃及雙親,難道敢不慎重嗎!  烹煮鮮美香郁的食物,先嘗過再薦予父母,這不是孝,而是養。  君子所謂的孝,指的是國人都說希望如此,說:真是有福份啊!有這樣的子女!這就是所謂的孝。(以上為知識+中水晴名人的翻譯)
  教育眾人了解做人的根本就是孝,行動上就是奉養父母。一般奉養可以做到,要一直保持敬意去奉養就難了;保持敬意去奉養也可以做到,要心中非常自然那就難了;心中非常自然地去奉養父母也可以做到,要終父母一生及自己一生都這樣就難了。在父母去世以後,自己仍然能夠謹慎地行事做人,不讓父母蒙受惡名,這就能算得上終父母一生及自己一生都自然地奉養父母了。
  所謂仁,就是認定這一點;所謂禮,就是實行這一點;所謂義,就是符合這一點;所謂信,就是信奉這一點;所謂強,就是努力做到這一點。歡樂是順應這一點而生,形罰則是為懲戒背離這一點而立。
  曾子又說:孝,樹立起來就會充滿天下,普及起來就會遍及四海,施行於後世就會不分朝夕地存在,推行到東海可以為東海的準則,推行到西海可以為西海的準則,推行到南海可以為南海的準則,推行到北海可以為北海的準則。《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說:“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沒有一個能思想的人不信服。”說的就是這一情形。
孝有三種:大孝要做到永不匱乏,中孝用功績,小孝用體力。使德教和刑罰都能普遍施行,四海的物產都能用來給父母做祭品,這就叫做永不匱乏;尊崇仁德,安於道義,這就叫做用功績;想到父母的慈愛而忘記自己的勞累,這就叫做用體力。
父母嫌惡自己,自己應深加警惕而無所埋怨。父母親有了過失,要婉言勸諫,但不能忤逆父母;父母去世之後,必須以自己正常的行為得到的收穫物來祭祀他們,這就叫做有始有終地奉行禮儀。
  樂正子春走下堂屋時傷了腳,痊癒後好幾個月都不出門,臉上還有憂愁的臉色。門人問他:『老師下堂屋時傷了腳,好了之後數月不出門,還有憂色,可以問問原因嗎?』樂正子春回答:你問得很好,我聽過曾子說,曾子是聽孔子說:父母生我們是完整的,也要完整地回歸給父母。不使身體受傷,不使形體受損,可以說是孝了。君子不會在幾步內的距離內就忘掉。我忘了孝道,所以很憂傷。』做人每行一步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說一句都不敢忘記父母。正因為每行一步不敢忘記父母,所以走路時都走正路而不走邪僻的捷徑,過河時都乘船而不徒步涉水,不敢以父母留給自己的身體去冒險。正因為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所以自己絕不說惡這惡語,也不讓別人詬罵自己,不辱沒自己,不使父母受到羞辱,這可以說是做到孝順了。
草木要依時節來砍伐,禽獸要在可以宰殺的時候才能宰殺。孔夫子說過:砍斷一棵樹,宰殺頭禽獸,若不是在該做的時候去做,那就是不孝。


曾子易簀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  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  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翻譯:曾子臥病在床,病是很沉重了,他的學生樂正子春作在床下,他的兒子曾元、曾申坐在他的腳邊,服飾的家同坐在屋角,手裡拿了一支蠟燭。家童說:「美好耳且光華,士大夫的床息嗎?」子春說:「不許多說」增子聽到了,感到很吃驚,說:「啊!」家童又說:「美好耳且光華,士大夫的床息嗎?」曾子說:「是阿,這世紀孫贈送我的,我自己已無力把它更換了。元兒,把我浮起來,換掉這蓆子」曾元說:「父親病很重,現在不能更換,等到天量時,我們在更換她。」增子 說:「你愛護我呀,還不如這小孩,君子愛護人要用道德開導她,小人愛護人則用姑息遷就,我還希望得到什麼呢?我只要能死的不背理就算好了」大家只好把它浮起來,換掉蓆子,在扶她睡下,還沒睡安穩,曾子就死了。

相關語錄

1.原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

翻譯 : 曾子說過:晉國、楚國的財富,沒法比得上。不過,它們憑藉財富,我憑藉我的仁德;它們憑藉爵位,我憑藉我的道義,我欠缺什麼呢?

2.原文: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皙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翻譯 : 從前曾子奉養他的父親曾皙,每餐一定有酒有肉;要把剩菜撤走的時候,一定問要拿給誰吃;如果曾皙覺得那道菜特別好吃,希望家人都能吃到,問還有沒有多餘的?就是沒有,曾子也一定說還有,使他安心受用.曾皙死了,曾子的兒子曾元奉養曾子,每餐雖然也一定有酒肉;可是要把剩菜撤走的時候,並不問要拿給誰吃;如果曾子問還有沒有多餘的?曾元就老老實實的說:[沒有了,您愛吃,就重新做給您吃.]曾子就不忍心多吃了.這就是世俗所謂只能奉養父母的口腹阿.至於曾子,能夠承順父母的心意,就可以說是奉養父母的心意了.能夠像曾子那樣侍奉父母的,才算可以呢!

3.原文: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翻譯 : 託是委託。父死以後,子稱孤子。古時尺短,身高六尺,約為十五歲,邢疏引鄭康成注,十五歲以下,統稱六尺之孤。君主在命終之際,顧念其子孤幼,乃委託可靠之人輔佐,名為託孤。 寄也是託的意思。封建時代,諸侯受封的國土,約為一百方里。命是國家政令。託孤必然同時寄命,即將國家大事一併拜託此人幫助幼君治理。 承受託孤與寄命之人,一旦面臨國家存亡的大關節時,不為一切利害改變其意志,而能全始全終。 可以託孤,可以寄命,以及臨大節而不可奪其志的人,依曾子的看法,此人一定是君子。

4.原文:曾子曰: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

翻譯:曾子說:『不行。夫子的道德,好比用長江、漢水的清流洗滌,用炙烈的邱日陽光曝曬,那種光輝潔白,已經無以復加了,誰能比得上呢?』

相關成語

1.慎終追遠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2.大智若愚
曾子曰:「大智若愚」。吾及親仕曾子再仕而心再化。

3.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4.一貫之旨
史書稱曾參稟性率直且魯莽,但他卻立志「日三省其身」,每天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三次,悟「一貫之旨」。由於他用心勤苦,後來真的成了「大器」。

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雖不是曾子說的,但曾子曾說過類似的話:曾子曾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故染不可不慎。」


資料來源:古文觀止、大戴禮記、戰國策、國小、國中、高中國文課本網路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