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1日 星期一

曾子學說

宇宙觀  
曾子天圓篇的一段話,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內經靈樞邪客篇: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腳』方應........。」

倫理觀
慎終追遠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慎終追遠」是不忘本的意思。對已故的祖先能憶念不忘,則於尚活著的親人更加會盡到孝養照顧的責任。如此會起移風易俗的作用。使全民道德,歸於醇厚。
   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客家人素重孝道,故對於慎終追遠的喪葬禮俗,做得十分週到,哀戚嚴肅,且二百年來遵守古禮,少有變動。


   誄為古時貴族臨喪賜諡讀誄時之作,《禮記‧郊特牲》:「古者生無爵,死無諡。」,《儀禮‧士冠禮》:「死而諡,今也。古者生無爵,死無諡。」臨喪讀誄定諡,是古時貴族旌揚功德以永記不朽喪葬禮儀之部分。《禮記‧曾子問》:「賤不誄貴,幼不誄長,禮也。唯天子稱天以誄之。諸侯相誄非禮也。」誄之古義,乃有爵位之貴族,臨喪之時,其上屬賜諡以旌揚功德,作誄文頌讀之,以定其諡,且接受「賤不誄貴,幼不誄長」之社會禮俗制約。而此古義之誄,一變於魯莊公,再變於柳妻。 曾子說:「無入而不自得。」

大智若愚
   我們如果能夠善解,他雖有意,我們卻無心去接受,我們的心依然是坦坦蕩蕩,沒有什麼好過不去的了。曾子說:「大智若愚」。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要和愚人一樣。當別人罵你時,你卻聽不懂,這個人就是最有福的人了。怕就怕你太聰明了,只要人家問你一句「呷飽沒?」你的分別心一起,一句好意的關心,你都會認為別人是在糟踏你了。慈濟人的文化,第一就是要善解。

「忠恕」之道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仁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的準繩,認為人要愛人,人人相愛。也就是曾子所說的「忠恕」之道。孔子的學說,千言萬語,只在一個誠字。他說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對此話的解釋是:「夫 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據朱子的注解,盡己曰忠,推己曰恕。即是說,無論對人對己都要誠懇, 盡最大的責任,還要時常設身處地替人家著想。若能這樣,就可以無愧於天地。 而明道就是行仁,對父母為孝,對兄長為悌,對友人為信,對國家為忠,仁可說是「統攝諸德,完成人格」的總稱。孔子一生之唯一目的即在於「仁」之實踐與力行。
   有一次孔子對他的學生曾參說:「吾 道一以慣之。」同學們不明白這話的意思,曾參說:「夫 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孔門學者看來嚴重到與人的生 死有關。

交友觀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為武員言:當勉以身先士卒,捍衛國家。曾子云:「戰陣無勇,非孝也。」

吾及親仕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

教育觀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三省」,是說多次反省。這個對自身的缺點加以檢察和糾正的舉措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哲學和文化觀念的進行,像後來宋朝發展起來的理學再到後來明朝王陽明的心學等等,都圍繞這個「省」字做過不少的文章和功夫。
   子說:「一日三省吾身。」的確,省思用在德行,德行會精進,省思用在課業,課業會進步,省思用在事業,事業會有成,省思用在職務,職務會蒸蒸日上。一個人每日有了自省並力求改進,缺點自然減少。省思的確是去蕪存菁,解決問題,邁向卓越的至佳方法。


   曾子曾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故染不可不慎。」
家庭是最早的染缸,父母是孩子(入學前)的第一位老師。

儆醒
   在大學裡,曾子所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我們能不謹慎、儆醒嗎?所以在大學第六章,兩次重申「君子必慎其獨也。」 慎獨在儒家的傳統裡,不只是消極迴避試探,也是積極的修身養性,誠意正心,為的是「誠於中,形於外。」

  
毅便是弘毅。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章》

   美國洛阜博士曾謂中國文化的真精神,是為以教育為核心的民治。中國歷史上大政治家,莫不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論語載: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子路章)說文云:「三十年為一世 。」言王者撥亂反正,起衰救弊,漸仁摩義,化民成俗;然也要經歷一個世代,即三十年之久,而後王道大行。孔子理想中的政治是德治,便是以德化人,漸民以仁,摩民以義,那是一種培養民族性、正本清源的工作,那是不可以求速效的。孔子這裡所講的仁政,蓋不僅指那些在位的君主,而亦指「是亦為政」的大教育家。「但問耕耘,不問收穫。」埋頭工作,精進不已,到了三十年為一世,而後可收移風易俗之效,一個新的民族終於孕育出來了。孔子對於政治和教育這一種遠程計畫,真可謂「仁以為己任,任重而道遠。」這是今天弘毅之士,有志獻身於我中興建國的大業者,所應有的覺悟和共同的努力。

關於曾子

曾子生平
   曾子,名參, 字子輿,春秋末魯南武城人。生於公元前505-公元前436。為孔子學生,相傳孔子孫子思曾受業於曾子。事親至孝, 參母遇 之無恩,而供養不衰。重視修身,同 時亦重反省,每日三省其身。雖資質不很聰慧,但能領悟孔子的一貫道理,傳述孔子忠恕之道。
   由於曾點與曾參父子都是孔夫子的學生,且有建樹,被後人所尊崇。為了區別,遂把曾點叫"大曾子",曾參叫做"小曾子"。曾點,字皙,春秋時代魯國南武城人,孔夫子之弟子,奉侍孔夫子左右,談論志向,很受孔子贊賞。那時有個叫季武子的人死了,曾點去吊唁,他靠在門邊放聲高歌,所以被後人稱為"士之狂者"。
   曾點之子曾參,是孔夫子晚年的弟子。據說他奉養雙親很孝順。有一次耕作時誤斷了瓜根,他的父親非常生氣,拿起木杖狠打,以致昏迷,差點兒就去見"閻王"。過一些時候,他甦醒過來時不僅沒有半分的埋怨,而且還彈琴放聲高唱。孔夫子聽到這個消息,就對門人講:「曾參如果來了不準他入內,本來嘛,父親用小木棍打,可以不要躲閃,就承受下來;但遇到在木棍,就應該放聰明點,走開躲一躲嘛!現在,你曾參不躲開,使得當父親的背上了『不義』的惡名,這還算什麼孝呢?」孔夫子的話傳到曾參耳朵中,他不敢怠慢,趕緊登門拜訪,以懺悔「罪過」。
   一則故事說:「老子見孔子帶著五位弟子在前面走,就問道:『前邊都是誰?』回答說:『子路勇敢、力氣大,子貢有智謀,曾子孝順父母,顏回注重仁義,子張有武功。』老子聽后感嘆道:『我聽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鳳,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
  這是老子比孔子為鳳。亦可知曾子重孝。
  參曾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以歸。跪問其母。母 曰。有客忽至。吾嚙指以悟汝耳。後人系詩頌之。
  「戰國策」有一則發人深省的故事:「人告曾子之母曰:曾參殺人。母曰:吾子不殺也。織自若。有頃,人又告,其母尚織自若。頃之一人又告,其母懼,投杼踰牆而走。夫以曾子之賢,與母之信,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曾參是孔子七十二門徒中最賢良的人,友人嫉害他、誣陷他殺人,一傳再傳三傳,連他自己的母親都相信了。可是曾參殺了什麼人?沒有人知道,因為他根本沒有殺人!
   有一天曾子的太太要上街買東西,她的兒子哭著扯住媽媽的衣服,吵著要一起去。「媽媽,我也要去!」「寶寶乖哦,我一下就回來!」「不要不要,我要去嗎!」「你這個孩子,怎麼不聽話!市場人多,不方便帶小孩。我去去就回來。」「媽,帶我去嗎!帶我去嗎!」「你真是的,這樣好了,你不要去,乖乖待在家裡,等媽媽回來,叫爸爸殺豬給你吃。」「你說的是真的。」「真的,媽媽不會騙你,乖,我先走了。」兒子聽到有肉吃,就不再吵了。 
   沒有多久,曾子的太太買東西回來,見曾子正在磨刀,而家裡養的那頭小豬己經從豬圈裡牽出來,就連忙阻止: 「你這是幹什麼?難道你真的要把豬殺了?」「是啊!剛才你不是這麼說的嗎?」「我只是哄哄孩子罷了,那裡真的要殺豬,你不必太認真了。」
   「哄孩子?孩子可認為你說的都是真的。」「你這個人真是的,我只是隨口說說而已。」「人不能不守信用,你既然答應了孩子,當然要做到。」「可是這頭豬,我原本是想過年時,宰了祭祀祖先的。」「這我知道,你珍惜一頭豬沒有錯,但是我重視的是守信,孩子還小,什麼都不知道,分不清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看到爸爸媽媽怎麼做,就跟著做,完全學爸爸媽媽的模樣,現在你騙孩子..」「我是無心的。」
   「在你是無心的一句話,但孩子卻不能分辨是有意還是無心,這不等於是給孩子一個說謊的榜樣嗎?而且這樣騙孩子,以後孩子還會相信你所說的話嗎?我們不能用這種態度來管教孩子。」曾子說完之後,拿起刀來把豬殺了,煮豬肉給孩子吃。
   史書稱曾參稟性率直且魯莽,但他卻立志「日三省其身」,每天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三次,悟「一貫之旨」。由於他用心勤苦,後來真的成了「大器」。
   古時候封建專制,一人出事, 親朋好友也要跟著倒霉,所以學生們只好跟著老師到處流浪, 史稱「周遊列國」。 曾子晚年時回想起這一段求學過程百般滋味在心頭, 故特別交代他兒子把這一段事情記錄下來,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能看到論語的原因了。
   曾子傳孔子晚年之學,曾謂:「孔子之道,忠恕而已。」曾子亦有偉大哲人之風格,曾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他的言論匯編成《曾子》一書,原有十八篇,今存十篇,收入《大戴禮記》中。又,《史記》說他作《孝經》,現代許多學者以為《孝經》是曾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所作;《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 《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因為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所以稱為 「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
   後人稱曾參為宗聖;唐玄宗封為十哲。宋汪 輯曾子一卷,清阮元有曾子注釋。清朝曾文正傳為其後裔。



資料來源:http://hk.geocities.com/chinpcp/confucism/z.htm

2008年1月6日 星期日

曾子的文章

大孝篇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謂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以道。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身者,親之遺體也。行親之遺體,敢不敬乎?故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乎身,敢不敬乎?故烹熟鮮香,嘗而進之,非孝也,養也。君子之所謂孝者,國人皆稱願焉,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養。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久為難;久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歿,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也。夫仁者,仁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禮者,體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彊者,彊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夫孝,置之而塞於天地,衡之而衡於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孝有三﹕大孝不匱,中孝用勞,小孝用力。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父母既歿,以哀祀之;加之如此,謂禮終矣。」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傷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問曰﹕「夫子傷足瘳矣,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吾聞之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憂色。」故君子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舉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於己。然后不辱其身,不憂其親,則可謂孝矣。草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翻譯:曾子說:孝有三種等級,大孝是使父母受人尊敬,其次為使父母與自己不受辱於人,最後是能盡心奉養父母。
  公明儀請教曾子:老師您可以稱為孝嗎?曾子回答說:這是甚麼話?這是甚麼話呢?君子心中所謂的孝,是指以父母的心意為先,為他們準備好一切所需,完成父母的心願,並且讓父母明白正道之道。我只是能做到盡心奉養父母,怎麼能夠稱為孝呢?
  曾子又說:我們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是在行動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難道敢不慎重嗎?  起居處事不莊重,不是孝;對君主不忠心,不是孝;  做官不恭肅,不是孝;對朋友沒有信義,不是孝;在沙場戰鬥不勇猛前行,也不是孝。這五種事做不到的話,災殃及雙親,難道敢不慎重嗎!  烹煮鮮美香郁的食物,先嘗過再薦予父母,這不是孝,而是養。  君子所謂的孝,指的是國人都說希望如此,說:真是有福份啊!有這樣的子女!這就是所謂的孝。(以上為知識+中水晴名人的翻譯)
  教育眾人了解做人的根本就是孝,行動上就是奉養父母。一般奉養可以做到,要一直保持敬意去奉養就難了;保持敬意去奉養也可以做到,要心中非常自然那就難了;心中非常自然地去奉養父母也可以做到,要終父母一生及自己一生都這樣就難了。在父母去世以後,自己仍然能夠謹慎地行事做人,不讓父母蒙受惡名,這就能算得上終父母一生及自己一生都自然地奉養父母了。
  所謂仁,就是認定這一點;所謂禮,就是實行這一點;所謂義,就是符合這一點;所謂信,就是信奉這一點;所謂強,就是努力做到這一點。歡樂是順應這一點而生,形罰則是為懲戒背離這一點而立。
  曾子又說:孝,樹立起來就會充滿天下,普及起來就會遍及四海,施行於後世就會不分朝夕地存在,推行到東海可以為東海的準則,推行到西海可以為西海的準則,推行到南海可以為南海的準則,推行到北海可以為北海的準則。《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說:“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沒有一個能思想的人不信服。”說的就是這一情形。
孝有三種:大孝要做到永不匱乏,中孝用功績,小孝用體力。使德教和刑罰都能普遍施行,四海的物產都能用來給父母做祭品,這就叫做永不匱乏;尊崇仁德,安於道義,這就叫做用功績;想到父母的慈愛而忘記自己的勞累,這就叫做用體力。
父母嫌惡自己,自己應深加警惕而無所埋怨。父母親有了過失,要婉言勸諫,但不能忤逆父母;父母去世之後,必須以自己正常的行為得到的收穫物來祭祀他們,這就叫做有始有終地奉行禮儀。
  樂正子春走下堂屋時傷了腳,痊癒後好幾個月都不出門,臉上還有憂愁的臉色。門人問他:『老師下堂屋時傷了腳,好了之後數月不出門,還有憂色,可以問問原因嗎?』樂正子春回答:你問得很好,我聽過曾子說,曾子是聽孔子說:父母生我們是完整的,也要完整地回歸給父母。不使身體受傷,不使形體受損,可以說是孝了。君子不會在幾步內的距離內就忘掉。我忘了孝道,所以很憂傷。』做人每行一步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說一句都不敢忘記父母。正因為每行一步不敢忘記父母,所以走路時都走正路而不走邪僻的捷徑,過河時都乘船而不徒步涉水,不敢以父母留給自己的身體去冒險。正因為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所以自己絕不說惡這惡語,也不讓別人詬罵自己,不辱沒自己,不使父母受到羞辱,這可以說是做到孝順了。
草木要依時節來砍伐,禽獸要在可以宰殺的時候才能宰殺。孔夫子說過:砍斷一棵樹,宰殺頭禽獸,若不是在該做的時候去做,那就是不孝。


曾子易簀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  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  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翻譯:曾子臥病在床,病是很沉重了,他的學生樂正子春作在床下,他的兒子曾元、曾申坐在他的腳邊,服飾的家同坐在屋角,手裡拿了一支蠟燭。家童說:「美好耳且光華,士大夫的床息嗎?」子春說:「不許多說」增子聽到了,感到很吃驚,說:「啊!」家童又說:「美好耳且光華,士大夫的床息嗎?」曾子說:「是阿,這世紀孫贈送我的,我自己已無力把它更換了。元兒,把我浮起來,換掉這蓆子」曾元說:「父親病很重,現在不能更換,等到天量時,我們在更換她。」增子 說:「你愛護我呀,還不如這小孩,君子愛護人要用道德開導她,小人愛護人則用姑息遷就,我還希望得到什麼呢?我只要能死的不背理就算好了」大家只好把它浮起來,換掉蓆子,在扶她睡下,還沒睡安穩,曾子就死了。

相關語錄

1.原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

翻譯 : 曾子說過:晉國、楚國的財富,沒法比得上。不過,它們憑藉財富,我憑藉我的仁德;它們憑藉爵位,我憑藉我的道義,我欠缺什麼呢?

2.原文: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皙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翻譯 : 從前曾子奉養他的父親曾皙,每餐一定有酒有肉;要把剩菜撤走的時候,一定問要拿給誰吃;如果曾皙覺得那道菜特別好吃,希望家人都能吃到,問還有沒有多餘的?就是沒有,曾子也一定說還有,使他安心受用.曾皙死了,曾子的兒子曾元奉養曾子,每餐雖然也一定有酒肉;可是要把剩菜撤走的時候,並不問要拿給誰吃;如果曾子問還有沒有多餘的?曾元就老老實實的說:[沒有了,您愛吃,就重新做給您吃.]曾子就不忍心多吃了.這就是世俗所謂只能奉養父母的口腹阿.至於曾子,能夠承順父母的心意,就可以說是奉養父母的心意了.能夠像曾子那樣侍奉父母的,才算可以呢!

3.原文: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翻譯 : 託是委託。父死以後,子稱孤子。古時尺短,身高六尺,約為十五歲,邢疏引鄭康成注,十五歲以下,統稱六尺之孤。君主在命終之際,顧念其子孤幼,乃委託可靠之人輔佐,名為託孤。 寄也是託的意思。封建時代,諸侯受封的國土,約為一百方里。命是國家政令。託孤必然同時寄命,即將國家大事一併拜託此人幫助幼君治理。 承受託孤與寄命之人,一旦面臨國家存亡的大關節時,不為一切利害改變其意志,而能全始全終。 可以託孤,可以寄命,以及臨大節而不可奪其志的人,依曾子的看法,此人一定是君子。

4.原文:曾子曰: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

翻譯:曾子說:『不行。夫子的道德,好比用長江、漢水的清流洗滌,用炙烈的邱日陽光曝曬,那種光輝潔白,已經無以復加了,誰能比得上呢?』

相關成語

1.慎終追遠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2.大智若愚
曾子曰:「大智若愚」。吾及親仕曾子再仕而心再化。

3.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4.一貫之旨
史書稱曾參稟性率直且魯莽,但他卻立志「日三省其身」,每天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三次,悟「一貫之旨」。由於他用心勤苦,後來真的成了「大器」。

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雖不是曾子說的,但曾子曾說過類似的話:曾子曾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故染不可不慎。」


資料來源:古文觀止、大戴禮記、戰國策、國小、國中、高中國文課本網路等

曾子的相關網站連結

1.宗聖曾子(大陸網站),資料豐富。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sd.xinhuanet.com/wq/2006-09/22/content_2494273.htm

2.數位典藏─禮記原文
http://www.chineseclassic.com/13jing/liejie/ch07.htm

3.宗聖曾子(有簡體/繁體中文/英文,可做選擇)
http://www.zencius.com/

4.這是別人的部落格,介紹曾子的資料很齊全喔。
http://tw.myblog.yahoo.com/jw!x5Qbe_GcClkCy8dT0Vvv/article?mid=346&pk=%E6%9B%BE%E5%AD%90

曾子小故事

曾子殺彘 (曾子最有名的故事)

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導,不但學問高,而且為人非常誠實,從不欺騙別人,甚至是對於自己的孩子也是說到做到。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著叫著要和母親一塊兒去。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著叫著要和母親一塊兒去。 於是母親騙他說:“乖孩子,待在家裡等娘,娘趕集回來給你殺豬吃。”孩子信以為真,一邊歡天喜地地跑回家,一邊喊著:“有肉吃了,有肉吃了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裡等媽媽回來,村子裡的小伙伴來找他玩,他都拒絕了。 他靠在牆根下一邊曬太陽一邊想像著豬肉的味道,心裡甭提多高興了。 傍晚,孩子遠遠地看見了媽媽回來了,他一邊三步作兩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邊喊著:“娘,娘快殺豬,快殺豬油,我都快要饞死了。 ” 曾子的妻子說:“一頭豬頂咱家兩三個月的口糧呢,怎麼能隨隨便便於工作殺豬呢?”孩子哇的一聲就哭了。 曾曾子聞聲而來,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後,二話沒說。 轉身就回到屋子裡。過一會兒,他舉著菜刀出來了,曾子的妻子嚇壞了,因為曾子一向對孩子非常嚴厲,以為他要教訓孩子,連忙把孩子摟在懷裡。 哪知曾子卻徑直奔向豬圈。 妻子不解地問:“你舉著菜刀跑到豬圈里幹啥?” 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殺猪”。妻子聽了扑哧一聲笑了:“不過年不過節殺什麼豬呢?” 曾子嚴肅地說:“你不是答應過孩子要殺猪给他吃的,既然答應了就應該做到妻子說:“我只不過是騙騙孩子,和小孩子說話何必當真呢?” 曾子說:“對孩子就更應該說到做到了,不然,這不是擺明著讓孩子學著家長撒謊嗎?大人都說話不算話,以後有什 麼資格教育孩子呢?”妻子聽後慚愧地低下了頭,夫妻倆真的殺了豬給孩子吃,並且宴請了鄉親們,告訴鄉親們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 雖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卻教育出了誠實守信的孩子。 曾子殺豬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他的人品一直為後代人所尊敬。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陳禕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幾個哥哥聽父親講授《孝經》第一章。 父親說:“古人沒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孔子向他的弟子們授課,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天,孔子講著講著,他忽然提了個問題,叫他的弟子曾子來回答。曾子見老師要他回答問題,趕緊站起來,往邊上一站,垂下雙手,畢恭畢敬的回答了孔子的提問……”“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你們明白了嗎?” “明白了。”幾個哥哥都說明白了,只有陳禕站了起來,整理好衣襟,站到邊上,畢恭畢敬的說:“明白了。”後來陳禕出家當了和尚,法名玄奘。 (出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一》)

耘瓜受杖

雄雞三唱,太陽從山林冉冉升起,農夫們紛紛荷鋤下地。曾參的父親曾皙荷鋤走出大門,曾參緊跟在後面,來到山腳下瓜地裏。那瓜苗一片蔥綠,十分茁壯,迎風搖擺著。曾皙以教誨地口吻對曾參說:“參兒,鋤地下鋤要穩,拉鋤要勻,切勿忙手忙腳。”說著便做起示范。曾參用心學習,小心翼翼地耘瓜。 曾皙老當亦壯,遙遙領先。曾參初學乍練,手腳生疏,遠遠落在後面,但他不甘落後,奮力追趕。稍一不慎,一棵肥壯 的瓜苗被鋤掉了,于是大驚失色。曾皙回頭一看,十分生氣,聲色俱厲地順手拿起木杖就打 兒子。曾參沒有逃避,反而順從地趴倒在地,任憑父親責打。曾母聽說兒了挨打,急忙跑到田間,抱住兒子痛哭:“參兒受苦了!參兒受苦了!” 曾參忍住疼痛,勸說母親:“請母親不要難過,爹爹是在對我教訓。惹爹爹生氣了。 ”曾皙漸漸息怒,回家之後,擔心打傷了兒子,便悄悄到書房門窺視。曾參知道父親走過來了 ,忍住肉體劇痛,撫琴而歌。曾皙看後,才放下心來,緩步又走回屋去。

思母吐魚 (曾子的孝行)

春天來到了,樹木青枝綠葉,曾參庭院錦團花簇。曾妻從門外提來了兩條鮮魚。因為曾參 最愛吃生魚。妻子精心泡制,放進大碗裏,擺在桌子正當中,並在周圍放好了佐料。曾參的大兒子曾元,二兒子曾申叭到桌旁,饞涎欲滴。曾妻斥責說:“孩子們可不能亂動,等你爹爹回來一齊吃魚。”曾元、曾申拍手叫喊:“爹爹回來吃生魚,爹爹回來吃生魚!” 說話間,曾參從學堂裏教學回到家裏。曾元、曾申都迎上前去施禮。曾參一手抱著書簡,一手提著長袍走進屋來。妻子高高興興地介紹說:“夫子,今天吃生魚,不知你滿意不滿意?”曾參回答:“滿意!滿意!”說罷,便居中坐下,兩個兒子坐在兩邊,曾妻來回端菜盛飯,一 家人歡歡樂樂吃起飯來。曾參首先用筷子夾了一塊生魚,在熱湯裏一涮,又沾了沾佐料放進嘴裏,味美可口。接著他的臉上從喜悅又變得臘黃臘黃,隨之,“哇”的一塊全吐了出來。 曾妻大為吃驚,惶恐不安地問道:“夫子,生魚不好吃嗎?”曾參眼含熱淚說:“我的老母生前不知生魚美味,今天生魚雖然美味,我卻獨自品嘗,真是 不孝啊!”此後,終生不再食生魚。

好站連結(同學報告)

康琳-張芳瑜 http://fangfu1988.blogspot.com
謝圓圓 (屈原) http://hitorinosekai.blogspot.com/
陳智福 (小說) http://yawman.blogspot.com/
鄧立仁 (紀曉嵐) http://awinterwithu.blogspot.com/
楊雅君-洪瑋鴻 (《詩經》草木大百科) http://ntpuchinese.blogspot.com/
蘇倩緯 (李清照) http://dido-rabbit.blogspot.com/
黃詒璠 (李清照) http://natalie9999.blogspot.com/



大家的網站內容都很豐富,版面配置、資源管理等都有其特色。有興趣的人點進去參觀一下吧!!!

心得

這是為了文學主題而設立的部落格
因為這樣的契機
讓我有機會自己製作一本專題的部落格
藉此空間來與同學交流
製作的過程
需要搜尋許多相關資料來豐富此網頁
也需要參考同學們的製作當範本
來改進自己的不足
有鑑於上次的報告
這次的部落格
我作了全新的調整
參考了老師的意見
加入更多詳細的資料
也將資料做整理
希望大家參觀時能有所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