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1日 星期一

關於曾子

曾子生平
   曾子,名參, 字子輿,春秋末魯南武城人。生於公元前505-公元前436。為孔子學生,相傳孔子孫子思曾受業於曾子。事親至孝, 參母遇 之無恩,而供養不衰。重視修身,同 時亦重反省,每日三省其身。雖資質不很聰慧,但能領悟孔子的一貫道理,傳述孔子忠恕之道。
   由於曾點與曾參父子都是孔夫子的學生,且有建樹,被後人所尊崇。為了區別,遂把曾點叫"大曾子",曾參叫做"小曾子"。曾點,字皙,春秋時代魯國南武城人,孔夫子之弟子,奉侍孔夫子左右,談論志向,很受孔子贊賞。那時有個叫季武子的人死了,曾點去吊唁,他靠在門邊放聲高歌,所以被後人稱為"士之狂者"。
   曾點之子曾參,是孔夫子晚年的弟子。據說他奉養雙親很孝順。有一次耕作時誤斷了瓜根,他的父親非常生氣,拿起木杖狠打,以致昏迷,差點兒就去見"閻王"。過一些時候,他甦醒過來時不僅沒有半分的埋怨,而且還彈琴放聲高唱。孔夫子聽到這個消息,就對門人講:「曾參如果來了不準他入內,本來嘛,父親用小木棍打,可以不要躲閃,就承受下來;但遇到在木棍,就應該放聰明點,走開躲一躲嘛!現在,你曾參不躲開,使得當父親的背上了『不義』的惡名,這還算什麼孝呢?」孔夫子的話傳到曾參耳朵中,他不敢怠慢,趕緊登門拜訪,以懺悔「罪過」。
   一則故事說:「老子見孔子帶著五位弟子在前面走,就問道:『前邊都是誰?』回答說:『子路勇敢、力氣大,子貢有智謀,曾子孝順父母,顏回注重仁義,子張有武功。』老子聽后感嘆道:『我聽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鳳,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
  這是老子比孔子為鳳。亦可知曾子重孝。
  參曾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以歸。跪問其母。母 曰。有客忽至。吾嚙指以悟汝耳。後人系詩頌之。
  「戰國策」有一則發人深省的故事:「人告曾子之母曰:曾參殺人。母曰:吾子不殺也。織自若。有頃,人又告,其母尚織自若。頃之一人又告,其母懼,投杼踰牆而走。夫以曾子之賢,與母之信,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曾參是孔子七十二門徒中最賢良的人,友人嫉害他、誣陷他殺人,一傳再傳三傳,連他自己的母親都相信了。可是曾參殺了什麼人?沒有人知道,因為他根本沒有殺人!
   有一天曾子的太太要上街買東西,她的兒子哭著扯住媽媽的衣服,吵著要一起去。「媽媽,我也要去!」「寶寶乖哦,我一下就回來!」「不要不要,我要去嗎!」「你這個孩子,怎麼不聽話!市場人多,不方便帶小孩。我去去就回來。」「媽,帶我去嗎!帶我去嗎!」「你真是的,這樣好了,你不要去,乖乖待在家裡,等媽媽回來,叫爸爸殺豬給你吃。」「你說的是真的。」「真的,媽媽不會騙你,乖,我先走了。」兒子聽到有肉吃,就不再吵了。 
   沒有多久,曾子的太太買東西回來,見曾子正在磨刀,而家裡養的那頭小豬己經從豬圈裡牽出來,就連忙阻止: 「你這是幹什麼?難道你真的要把豬殺了?」「是啊!剛才你不是這麼說的嗎?」「我只是哄哄孩子罷了,那裡真的要殺豬,你不必太認真了。」
   「哄孩子?孩子可認為你說的都是真的。」「你這個人真是的,我只是隨口說說而已。」「人不能不守信用,你既然答應了孩子,當然要做到。」「可是這頭豬,我原本是想過年時,宰了祭祀祖先的。」「這我知道,你珍惜一頭豬沒有錯,但是我重視的是守信,孩子還小,什麼都不知道,分不清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看到爸爸媽媽怎麼做,就跟著做,完全學爸爸媽媽的模樣,現在你騙孩子..」「我是無心的。」
   「在你是無心的一句話,但孩子卻不能分辨是有意還是無心,這不等於是給孩子一個說謊的榜樣嗎?而且這樣騙孩子,以後孩子還會相信你所說的話嗎?我們不能用這種態度來管教孩子。」曾子說完之後,拿起刀來把豬殺了,煮豬肉給孩子吃。
   史書稱曾參稟性率直且魯莽,但他卻立志「日三省其身」,每天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三次,悟「一貫之旨」。由於他用心勤苦,後來真的成了「大器」。
   古時候封建專制,一人出事, 親朋好友也要跟著倒霉,所以學生們只好跟著老師到處流浪, 史稱「周遊列國」。 曾子晚年時回想起這一段求學過程百般滋味在心頭, 故特別交代他兒子把這一段事情記錄下來,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能看到論語的原因了。
   曾子傳孔子晚年之學,曾謂:「孔子之道,忠恕而已。」曾子亦有偉大哲人之風格,曾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他的言論匯編成《曾子》一書,原有十八篇,今存十篇,收入《大戴禮記》中。又,《史記》說他作《孝經》,現代許多學者以為《孝經》是曾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所作;《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 《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因為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所以稱為 「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
   後人稱曾參為宗聖;唐玄宗封為十哲。宋汪 輯曾子一卷,清阮元有曾子注釋。清朝曾文正傳為其後裔。



資料來源:http://hk.geocities.com/chinpcp/confucism/z.htm

沒有留言: